未命名-2.jpg

平時在分享的時候會經常提到“權重”這個詞語,就會很多賣家問我,什麽是權重?

 

權重怎麽體現出來的?

shopee每天都有幾十萬個新產品,那系統會把流量分給誰,憑什麽這些新產品能拿到shopee給的流量,然後又怎麽繼續要更多的流量呢?

 

今天就給大家分享,什麽是權重?權重的作用是什麽?如何提高產品的權重?

 

什麽是權重

shopee系統在給產品進行排名的時候,就會給每個產品進行“打分”,然後按照分數的高低進行排序展現,就跟淘寶一樣。

 

比如有A,B,C三個產品,分數分別是90.80.70。在給三個產品排序的時候,A就排第一,B排第二,C排第三。

 

那麽系統是如何給商品進行“打分”的呢?

 

搜索系統有一套計算規則,通過各個規則對商品進行“考核”,就像是參加考試一樣,然後每項規則都會得到相應的“分數”

 

最後將它們累加到一起,就是產品的“總分”。這裏說的“總分”就是產品的總權重,而每項規則的考核得分。都是商品的“單項權重”。

 

就好比在上學期間,每個人都要參加考試,學校在排名的時候,按照總分從高到低依次排名次,考試題就是判斷我們學習成績好壞的標準。

 

在考試題目中,有選擇題,有判斷題,計算題,簡單題,論述題等,每種題目類型都對應一個得分,不同題目類型的得分加起來就是總分。

 

所以權重就是產品在“考試”時所得的分數。只有每個題目類型得分都高了,產品的總分才會高,才有可能被排在前面。

 

權重產生的三個模型

產品在不同階段,或者是不同環節,有展現就會觸發不同的權重模型。就像是我們在上學,也會有小學,中學,大學,碩士等。

 

每個階段,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就不會一樣,學習的內容也會不一樣,我們就把這個階段拆分成不同的模型處理。


新品模型

產品處於新品階段,是最大競爭的,但是也是最容易突圍的階段。

 

在淘寶,很多人說7天是權重周期,所以就出現了7天螺旋,7天搜索破萬等等的文章以及培訓。

 

事實上,根本就是錯誤的,淘寶的是14天的新品周期,7天能爆發的是因為入池,並不是因為新品周期。

 

正常操作的產品,會在第二個新品周期獲得更多的展現量,從而會有流量的爆發性增長,然而促使鏈接拿到更多的點擊。

 

為什麽先講淘寶,因為shopee這個模型就是以淘寶為基礎的。但是shopee並不是14天為一個周期,shopee更短。

 

是以4+6天為一個周期,為什麽是4+6,4是前4個小時,6是後面6天。

 

這個是經過我們多個店鋪測試出來的效果結果。前面三天,會有一個新品的跑分機制

 

我解釋一下什麽是跑分,就是新品上了之後4個小時,shopee系統會給你更多的展現。

 

例如,同時上架的100個產品,shopee每個產品給100個展現的機會,你這100個展現裏面拿到的點擊越多,4個小時後就會拿到更多流量。

 

舉個例子,4個小時內,你的產品拿到80分,你就進入A批產品池。在接下來的3天,系統會給這個A批的產品同樣的流量,又開始重新跑分,進入下一個3天的B批次。

 

(這裏只是舉例說明的展現--點擊,只是通過展現--點擊說明競爭邏輯,還有其他因素影響,)

 

上面分析了新品模型的競爭機制,現在我們分享一下會有什麽因素影響得分,換句話說,會有什麽樣的考題。

 

每個模型,每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權重側重點,例如小學數學就是加減乘除,簡單應用題,

 

中學會開始有邏輯判斷,空間思維,函數等,

 

大學就會有微積分。

 

那對於新品來說,對他的考核標準是什麽呢?

 

 

點擊率

由於新品,都是很難產生成交,很低機率會有銷量權重,那麽這個階段的主要權重點就會在於點擊率

 

點擊率作為最核心數據之一,在新品肯定會分層明顯,例如,100個展現,15以上點擊量的一組,8-15的一組,3-8的一組,0-3的一組。

 

當然我只是這樣舉例子,這個是系統算法問題,很難測試出來。就算官方其他部門也不會知道這個系統的算法。

 

將不同點擊率的產品分出來,然後再組成競爭小組,在下一輪的跑分中再確定優劣。最終確定哪些產品可以入池,進入優質產品池。

 

那關於如何提升點擊率的問題,我就不在本文闡述,太多太長了。可以關注粉絲團跟line帳號,有機會再來談。

 

 

點讚量

shopee是沒有收藏這一說,點讚就是這個動作。這是一個買家預購行為,對於產品有趨向性行為的,我們就會點讚。

 

表明兩個事情:

 

1.這個產品區別與其他產品,有一定的優勢。

 

2.這個點贊買家背後的人群都有幾率喜歡這個產品。

 

所以點讚量越多,一定是展現權重會增加。

 

還有一個就是所有新品都很少成交的情況下,點讚量就成為了買家心中的燈塔。

 

兩個同樣的新品,一個點贊數量是300,一個點贊只有30,你會選擇哪一個呢?

 

在新品期,點擊率,加購量,都是沒有辦法直觀的給買家展示,只有是點讚量才能被看到。

 

可以看看效果對比圖,

 

原商品212點讚,加讚之後25點讚,新品也適用。

 

11111.jpg

 

加購務車的比率

這個一個板塊會經常被賣家忽略,放在商品指標面板的第二個板塊,還在真實銷量的上面,其實在平臺賣家面板的設置來看,這個數據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在後臺會有一個加入購物車的小面板,加入購物車量很重要。兩個數據,第一個是加入購物車的量,第二個是加入購物車的比率

 

這個點會有一個小小的操作技巧,雖然你不能展示給買家看,但是我們抓住要點要給系統看。

 

如果能找到買家操作,增加購物車,就是提交50,100件加入購物車,這個是絕對安全的騷操作。

 

沒有完成訂單,就不存在虛假,不存在違規操作。這個是買家行為,賣家並沒有協同操作。並且對於新品來說是比較好的增加權重方式。

 

22222.jpg

 

成長模型

當一個產品經歷了小學,中學,大學,就會出到社會歷練。這個模型的競爭程度會更大,新品會以上架時間來統一規劃分批。

 

但是在成長板塊是沒有這一說的,有些產品上架比較早,權重積累的比較早,總權重就會高。

 

同時,shopee的銷量表現方式是銷售總量,跟國內拼多多一樣,是累計銷量。所以越早上架的產品,就越高的權重。

 

在這個大環境下,需要追趕前面的產品需要花更多的力氣。

 

 

單量

我們先講講單量。當然,shopee有一個區別的點就是點top sales 還是顯示月銷量。

 

同時,現在shopee官方公布的數據很多時候都是以單量為恒定標準。無論是年終大會,還是小到一個KA,優選買家的評定都是以單量為標準。

 

就意味著單量,對產品的權重增加意義重大。

 

如何確定單量怎麽樣才算夠呢,很簡單的計算方式,

 

銷量是競爭產品的1.5倍,就能絕對拿到對方的流量。這個單量怎麽做,不解釋了。

 

 

轉化率

對月成長模塊的產品,轉化率是最最最重要的。一個成型的產品,不是單單考慮好不好看,而且能不能賣的出去,銷量是多少,轉化能力如何。

 

shopee給你十萬個展現,你能給他轉化多少,承接多少用戶。

 

記住一個定理,電商平臺就是一個廣告公司,它賣的是流量,要的是客戶留存,承接客戶。

 

轉化率就是完整體現著要求的,滿足了客戶需求。在成型產品的階段,付費推廣是最容易獲得成交。

 

現階段shopee的廣告競爭很低,投產比隨便能做到5以上,就意味著你的產品有20%的毛利都可以不斷拉廣告,不斷開車。

 

只要能控制在5以上的ROI,並且燒得出去錢,就請你閉著眼睛開。

 


服務模塊
這個模塊更多是在對比,進行減分。


shopee的扣分系統就體現了這個模塊的安排。


誤導性折扣


重復刊登


品牌侵權


違規商品


發貨時長


等等。


服務模塊我就不一一闡述,shopee大學裏面都會有扣分解讀。

 

以上是關於打爆新品的一些心得,覺得有幫助的關注我~  了解更多蝦皮運營知識

hoho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開店做生意,那麼就要明白一條“拋開客單價談毛利率,是沒有任何意義的”。例如一件衣服跟一臺Iphone ,假設毛利都是30%,但是最終到手的錢不一樣。衣服售價100塊,到手利潤30元。Iphone售價5000塊,到手利潤1500元。

我的蝦皮首站是台灣站跟馬來站,後來在一個月內又開通了新加坡。陸續把7個網站全部開通了。
在毛利率不變的情況的,客單價越高獲利就越多。而臺灣跟新加坡是有可能把客單價賣高的。有時候我看馬來的女裝價格,平均客單價15RM,毛利率25%左右,除去平臺10%的抽成,加上2%左右的匯損。淨利潤為13%,一算才賺NT20不到 。賺辛酸的。


思路決定了出路。


賺錢這個事情取決老闆們怎麼想的。對我來說,就3條路:或者提高客單價或者提高毛利率,要麼兩者都提高。

鑒於是跨境電商,國際郵費也是考慮因素之一。臺灣還好,本土發貨。蝦皮還有免運活動,但是馬來跟新加坡不同,馬來首重10g,續重10g.一件衣服300g,賣家就要掏4.5

台幣,折合NT40元。而新加坡首重50g,續重10g.300g的衣服賣家要掏3.35新幣,折合NT 70元。國際運費藏價這一塊,細細一算,運費已經把利潤都吃掉了。基本把客單價賣

高這條路給堵死了。

我為了方便自己後續對產品的定價,自己做了個國際運費藏價表,比shopee官方的清晰好用很多。一眼掃一下就知道大概多少運費。一共7個網站,我放兩個網站的運費表給

大家看,7個網站完整版的,想要的老闆可以加入LINE,然後私訊我,免費給大家。


二、選品方向

經過綜合分析考慮,選品方向大體確定了,就應該是重量輕,高毛利的產品。
加上我開通了臺灣跟新加坡,突然一個想法冒了出來,搬運臺灣的熱賣品到新加坡試一試。
接下來就是在臺灣網站選產品,專門挑那些重量輕,高毛利的產品。
某天,我看到了這個“日本禦守”,一個月銷量最高可以到達2萬多

2.jpg

然後我再去新加坡網站,搜小金龜,發現出來沒有幾個產品,大部分還是沒什麼銷量。那麼選小金龜這個產品,感覺大體上符合了選品要求,我只需要上1688找下貨源,再確定下產品的重量的跟售價就可以了。
小金龜選品這個思路,我認為無懈可擊,必定賺錢。原因有三,重量輕,批發價,重要的是,小金龜自身自帶的宗教神秘色彩屬性,為高客單價提供了高附加值。說白了,這是一個精神產品。價格的錨定取決於顧客本身的主觀認為。以及我們的listing打造。

3.jpg

打開1688,找了個供應商,單只小金龜的價格0.33元,帶包裝重量5g左右。小金龜我後續是打算多件捆綁售賣的。10只金龜的加上包裝的重量,差不多在100g以內。國際運費1.15新幣,折合人民幣5.8塊。
4.jpg

 

重點分享產品定價這塊。新加坡幣對人民幣的匯率5.19。為了方便計算,我們就當成5好了。一開始,我是打算1只小金龜的定價為1新幣的。後面想靠多買點。所以採取了階梯定價的方式;分為3個檔,1pic定價為2新幣,5pic定價為8新幣,10pic定價10新幣。相當於1只金龜1新幣。總體的成本=金龜價格*數量+國際運費成本(藏價)


出售1只金龜,總成本=0.3塊人民幣+30g的包裝毛重;30g重量運費是3塊錢。利潤=售價-總成本,約等於10元減3.3元=6.5元。毛利率為65%;
出售5只金龜,總成本=0.3*5+60g的包裝毛重;60g重量的運費為3.6塊錢。利潤等於8新幣的售價-總成本,約等於40-1.5-3.5=35元。毛利率為87.5%;
出售10只金龜,總成本=0.3*10+100g的包裝毛重。100g重量的運費為6塊錢。利潤等於10新幣的售價-總成本,約等於50-3-6=41元。毛利率為82%。

5.jpg

    所以,在毛利率如此高的情況下,我採取開通廣告的方式來出單,廣告預算前期就算是50%,最少我還能保證有15%的毛利。

三、商品listing打造與上架

當產品跟售價都確定之後,我考慮怎樣的listing才能把小金龜銷售出去;這個時候就要在文案跟主圖上面下功夫。
我當然不會直接抄臺灣網站的詳情頁,我有自己的思考。
小金龜這個產品必須滿足客戶對金錢的願望,小金龜必須要靈,要突出靈驗這個賣點。客戶才有可能對產品進行買單。


實話實說,我從1688供應商採購了一批小金龜。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金龜起了作用。我請了兩隻小金龜放辦公桌上,連續幾天各個網站的訂單量高了不少啊。


想清楚這一點,我開始了主圖的圖片跟文案的構思。有了下面這圖。

6.jpg

後面想著提高轉換率,我又上傳了視頻。考慮到新加坡的華人多,在主圖上又突出了中文。後面開了廣告看資料,還行吧。出單都是賺的。

四、開廣告驗證shopee高利潤打法。
這個高利潤打法的小項目我測試了2個多月。大部分新加坡用戶都傾向購買10pic套裝的,並且都會主動給好評。
主動給好評是因為我送了2個小金龜。買1pic的客戶也有,但是不多。5pic的最少。後面發現10pic買過的用戶還會有複購。

7.jpg

我們來看具體的廣告數據:小金龜上架是6月中旬;拉取了近3個月的數據。

點擊率為2.83%高於整個站點平均的點擊率。新加坡的平均點擊率為1.9%

8.jpg

另外一個指標是投入產出比ROI ,大家可以看到176比59.34的花費,ROI 投入產品比大概是3 。我們小金龜的毛利假如按80%算,ROI的盈虧平衡點大約是為1.25;

綜上所述,開廣告做高利潤的產品這條路是行得通的。

兩個月下來,出去廣告帶來的20個訂單,還有其他30多個是通過自然搜索來的訂單。對於這30個訂單來說,就是純賺錢的。

9.jpg

開廣告,關鍵字的選擇,我選了6個詞,點擊率跟轉化都可以,最高可以到4點多,但總體看來,每個關鍵的點擊率都超過了新加坡站點的平均值。這個是什麽意思呢,也就是可以持續的來開廣告,用廣告來出單,並且還保證了可觀的利潤。


五、結論

每個行業做生意,都有人賺到錢,有人賺不到錢。

不是行業或者平臺不行,而是人的思路認知不行。做蝦皮有兩種思路,一種靠量。一種靠利潤。但歸根到底,企業要生存,還是得靠利潤。

如果有想嘗試一下小金龜項目的朋友,加入下面的LINE, 回復“小金龜”三個字,我會給你推送一下1688的供貨渠道。你可以用一鍵采集的方式馬上上架,賺一波利潤。
 

1631659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hoho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a22e87039c3b8a568c95ceb8f0bc33f4.jpg

我做Shopee也有幾年的時間了,對於平台的運營算是小有成就~最近接觸到很多想做蝦皮的小伙伴,但也總在猶豫,猶豫什麼?

 

猶豫賺不賺錢 !!!

猶豫能不能做好!!!

猶豫投入多少錢!!!

今天給大家閒聊一下做好Shopee我要投入多少錢。

首先從東南亞的市場環境來看,平台從去年就特別的火爆,而且去年還沒有發展結束,今年會更加的火爆,入駐的賣家也會越來越多, 商品也會跟著加多,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,這算是個互相扶持的過程階段。

從整個大環境來說,跨境電商正在起勢,Shopee站在起勢的風口,想不發展都沒門兒~

放眼東南亞市場,不僅Shopee在發展,就連阿里巴巴也投資控股了東南亞的跨境平台Lazada,京東也把業務範圍拓展到了東南亞。

而大家關注到的點是現在做Shopee還能不能賺到錢?從我的角度出發的話,現階段還是贏利的,但存在一點點的不穩定性。

偶爾利潤會低於20%,跟亞馬遜,速賣通這些大平台不能比。但是利潤低歸低,還是有錢可賺的。

當然有了平台的運營經驗的話,還想開更多的店,店多利潤多。

電商行業,你若是想做好,一個是產品,一個是人。要嘛你的貨夠便宜,要嘛買你貨的人多。而具體分析到人,又是另一個層次了。

現在很多人做無貨源Shopee,就是一件代發,在國內找好廠家合作商,之後把產品複製粘貼到Shopee店鋪,這個過程就算是在鋪貨,大量的鋪貨有助於獲取平台的流量,但決不能一個一個的上傳,要選擇合適的上傳工具,把產品的主圖,詳情頁都能一鍵複製過去的那種,會節省不少時間。

在做店的過程中,會遇到店鋪出單不穩定的情況,正常,我們做了幾年的店鋪也不是一直都穩定的。

市場一直在變,平台規則肯定也會隨時做出調整,跟上平台的規則,也是店鋪出單的影響因素。

也有做店倆月之後出單的朋友在抱怨,嫌出單時間久,你去淘寶試試,半年不出單是常態。一點希望都給不了你,還得交一定的保證金。

所以說,Shopee給了大部分熱衷電商行業人的希望,你要做的是在這束希望的燈光之下,多思考,多觀察,多看看優秀的店鋪,積極跟做的好的朋友溝通交流,採納不同的建議和方法。

我當時開店舖的時候,只是想說多個通路做做,可能是入行比較早,那時候的錢比較好賺,隨便一鋪貨就能賺點錢,每天的單量也在慢慢的增加。

單量一增加,就容易忙不過來,就找了兩個工讀生,慢慢的店鋪就開起來了,也算是走向了正軌。

店鋪走向正規之後就有不同階段要思考的問題,比如店鋪流量怎麼才會越來越多,去哪裡尋找更好的貨源,數據怎樣做才能更透徹....好在這些我都挺過來了,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。

我當時在做Shopee的時候還被虧了一筆,是因為運費的藏價問題,一開始並不明白有“藏價”這麼一說,就按照平台顯示的操作來,後來發現在物流上花費了太多錢啊,就去聯繫官方經理,經理也沒直接告訴我要藏價,只是委婉的說了幾句關於快遞費設置的建議,做的久了,就明白了這一行的“經驗” 。

猶豫賺不賺錢,反正我是賺錢了。

思考能不能賺錢最扎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對自己不自信,不認為自己能把店鋪做到各方面都全面。

猶豫能不能做好,只要心態正,理論方面積極學習,按照流程一步一步走,不偷懶,不敷衍,你肯定行。

投入多少錢,我當時做到時候,投入了不到1萬元,我的備用資金多一些,後續在招工,備貨方面都用上了,不過好在店舖的收入又讓錢包鼓起來了。

做不做店,是你自己的選擇,沒有人強迫。

更不要去聽別人的閒言碎語,賣什麼東西賺了幾十萬,做了什麼流量爆滿之類的,要依據你自己的想法。

我要做,好,我就要都準備齊全了。這是個風口商機,失敗也就不到萬把塊錢。

我不做,就是不做,也別猶豫思考了。

文章標籤

hohok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